提升医疗安全:严格执行十大制度,鼓励患者参与

时间:2024-11-14 08:07:25

提升医疗安全:严格执行十大制度,鼓励患者参与

医疗安全在医疗行业中至关重要,而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则是确保患者安全的核心。但遗憾的是,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许多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问题往往成为痛点。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的必要性

在医疗场景,比如标本采集等环节,为了避免发生医疗事故,查对制度必须得到严格遵循。历史上,由于身份识别错误,已经发生过严重的医疗悲剧。因此,我们必须同时采用两种身份识别方式,不能仅仅依赖房间号或床号。这一点,各地医院都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实施者与患者或家属的亲自沟通同样至关重要。在众多医院的操作流程中,都有明确规定,在进行有创诊疗之前,必须进行这一步骤,以确保操作对象准确无误。

查对制度在众多流程中得到了深入实施。在我国众多大型综合医院里,从急诊到病房、手术室、ICU的各个环节,都明确规定了患者身份识别的具体措施和交接程序,并要求做好记录工作。产房与病房之间也建立了细致的患者身份识别流程,这些流程旨在确保患者在医疗环境转移过程中身份信息准确无误,以保障患者安全。

特殊情况下的沟通程序

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间的有效沟通对医嘱的准确执行至关重要。过往发生过因口头传达医嘱不当而引发用药错误的情况。采用书面医嘱或电子医嘱系统能够确保信息的明确性,减少传递过程中的误差。同时,医嘱需明确且详尽,以便执行者能准确把握操作细节及步骤。

在应对突发状况或进行紧急抢救时,沟通显得尤为关键。以北京某医院的一个紧急抢救案例为例,正是由于建立了适应特殊状况的沟通机制,医护人员能迅速明确各自职责,确保了抢救工作的效率和秩序。这种沟通机制涵盖了责任划分的明确以及紧急情况下的信号传递方式等多个方面。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流程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至关重要。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比如手术部位出错。因此,从术前到术中再到术后,都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核查程序。在上海的一些医院里,术前,由医生、护士和麻醉师组成的团队会一起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手术部位和手术方式等关键信息。

为了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必须对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准备工作进行严格审查。据调查,大约有十分之一的手术事故源于医疗器械或药品准备上的疏忽。以某医院为例,在建立了周密的核查流程之后,此类错误的发生率显著下降。医护人员对手术安全核查流程的熟悉程度以及对其的准确执行,是确保手术安全的关键。

腕带的身份识别作用

手术、昏迷等特殊患者身上,腕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身份标识角色。以武汉的医院为例,重症监护室里的病人始终戴着这样的腕带。医护人员在开展任何治疗或操作前,都会首先查阅腕带上的信息。

腕带不仅可以避免身份识别上的错误,还能有效提升医护人员核对病人信息的效率。据部分医院的追踪数据表明,佩戴腕带后,医护人员确认病人身份的时间平均减少了将近一半。这一改变使得在病情变化莫测的紧急情况下,能够更迅速地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药物使用不良反应的制度要求

医院需设立一套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的监测机制和流程。医护人员对此的了解和执行至关重要。特别是针对抗感染药物,不同患者可能会出现各异的不良反应,这就需要医护人员严格按照制度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

药师不仅需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和不良反应的咨询服务,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城市中的药剂师工作中,针对特殊群体,如儿童和孕妇,提供个性化的用药指导,是工作的关键环节。这样的服务有助于医疗人员科学用药,从而提升药物治疗的安性和效性。

病人和家属参与医疗安全管理

医院应当为患者家属提供疾病诊疗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比如,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向家属传授关于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注射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做有助于家属协助患者更有效地控制病情。

如今,鼓励病人主动加入医疗安全管理正成为一种潮流。尤其在手术前对风险的告知和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方面。在部分医院,患者参与到药品的管理中来,负责核对药品信息,这样大大降低了用药错误的发生率。

患者是否应该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医疗安全管理中来?欢迎各位积极留言交流。同时,也希望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的读者能够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