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效能:常见问题与改进建议

时间:2024-11-27 12:21:17

提升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效能:常见问题与改进建议

医院内部审计,既是经济监督的敏锐眼睛,又是医院稳健成长的守护神。但现实情况并不理想,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医院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

医院内部审计对财务活动起到规范作用。特别是一些大型医院,每年的资金流动量很大,通过内部审计,可以保证每一笔资金的进出都合乎规范。此外,它还能检查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比如,某医院过去存在不少管理缺陷,内部审计及时发现问题,推动了管理制度的改进。内部审计还有助于推动医院的改革与发展,高效进行经济管理。

内部审计有助于加强内部控制。以管理规范的三甲医院为例,其内部审计的独立和客观性,能对医院所有运营活动进行全面监管,确保医院运营既科学又安全。

认识方面的严重不足

众多医院对内部审计的看法存在误解。不少地方基层医院的管理层仅将其视为应付上级检查的表面文章。此外,不少医院并未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以某地医院为例,尽管已开展审计工作,但由于审计部门并非独立设置,使得审计工作难以做到全面和公正。

许多医院的审计部门设立初衷并不单纯。这些部门主要是为了满足经营管理需要,将审计工作纳入财务管理领域。这就像是将审计视作财务监管的从属,这样的组织架构不够科学,不利于审计发挥其最大的监督作用。

机构设置的不合理性

一些医院并未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不少县级和市级医院设立审计部门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考核要求,这种机构的设立流于形式。此外,这些医院在机构成立后,往往不清楚如何有效利用。许多医院的审计部门形同虚设,每月仅是例行公事地做一些基本数据审查。

审计部门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很淡薄。在一些综合医院,审计人员缺乏积极性,只是机械地处理一些小问题,对医院整体风险或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却毫无察觉。

审计工作的片面性

不少医院的内部审计重点有所偏颇。部分大型医院在审计时,主要关注医药费用和财务状况,只重视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例如某附属医院,资金实力强大,但在审计过程中,过分关注收费系统,却忽视了其他运营环节。这导致了内部管理和风险监控的全面缺失。

忽视对其他运营环节的审查,医院可能会出现不少潜在风险。以设备采购为例,若不审查收入是否公允、采购流程是否合规,医院可能遭遇资源损耗或遭受商业诈骗等问题。

改进措施一加强财务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需在独立的空间内运作。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应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独立运作,并直接向医院的高层领导汇报。此外,还需通过多种培训提升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比如,定期举办财务审计知识分享会,并邀请行业内的专家来讲解最新的财务政策。

财务审计日常工作需追求细致入微。可借鉴先进企业的审计方法,对每一项出差费用、设备购买、研究经费等,进行严格审查。

改进措施二药品和设备采购审计

在药品采购环节,内部审计需核实流程是否合法。以某些地区为例,医药经销商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医院审计需对采购过程中的招标、议价等步骤进行细致审查,防止任何不正当行为。此外,还需保证采购的药品质量合格且价格公道。

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内部审计需全程参与。从需求提出阶段,到设备型号选择、招标投标,直至最终验收,每个环节都需进行细致的审计。比如,若某医院计划购置一台大型核磁共振设备,内部审计需核实其购买的必要性,评估所选品牌和型号是否具备最佳性价比,同时检查中标单位是否存在违规行为。

改进措施三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

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在大型医院,财务数据众多,宛如广阔的海洋。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我们能迅速对大量数据进行筛选和对比。比如,可以轻松发现异常的财务收支或可疑的账目。

计算机辅助能帮助我们构建风险预警系统。依托数据支撑,一旦医院某个指标发生变动或达到预设的风险界限,系统便会迅速通知审计人员,提醒他们注意潜在的风险。

医院内部审计虽已取得进展,但前路漫漫。众人都在思考,如何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推动医院发展的强大力量?欢迎各位积极留言、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