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记者调查网上黑市:个人信息随意买卖,你的隐私还安全吗?
新房入手不久,装修公司的电话便接踵而至;新车购置未久,保险公司的来电便纷至沓来。这样的事情,不少人都曾遭遇。究其原因,实乃我们的个人信息遭到了泄露。这无疑是一件既令人愤怒又让人忧虑的事情。
信息泄露的渠道无处不在
信息泄露的源头实在不少。正如文中所述,网络上有公开的信息贩子售卖个人信息。就像央视记者所调查的那样,这些贩子仅凭手机号就能获取大量信息。他们或许与某些机构勾结,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我们的信息。或许在我们办理各种业务,比如购房或购车时,工作人员不小心泄露了我们的信息,使得这些信息在黑市上被交换和出售,最终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骚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注册账号和填写个人信息。然而,不少小网站或不正规的APP在注册过程中会搜集大量个人信息,而这些信息很容易被泄露或出售。以某些小理财APP为例,它们在注册时甚至会要求用户提供身份证号、手持身份证照片等极其私密的信息。
被泄露信息的多样性
央视记者的调查显示,泄露的信息种类繁多,让人瞠目结舌。从身份户籍到名下资产,从手机通话记录到全国开房记录,无所不包。这些信息几乎涉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试想一下,一个陌生人对你的一切信息了如指掌,是多么令人恐惧。以手机通话记录为例,它包含了长达六个月的通话记录,包括来电号码、通话时长等,这些都足以分析出你的人脉关系。而名下资产信息的泄露,可能会引起犯罪分子的注意,对你的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交易的猖獗程度
网络黑市里,信息交易已形成一条产业链。记者加入十多个QQ群,便知其规模庞大。信息贩子主动招揽顾客,如同传说中的“水中取火”者,提供28种信息的详细清单,还提供优惠,可以先看货再付款。有的卖家只需220元就能提供身份信息,55元就能出售滴滴打车记录,1500至2000元就能售卖手机通话记录。他们用价格优势吸引更多人进行交易,由此可见,交易活动已经相当猖獗。
验证真实性
记者核实了信息贩子所提供的信息。在提供同事小王的手机号码后,信息贩子精确地给出了身份信息、车辆信息以及淘宝送货地址等,连打车记录和通话记录都准确无误。这表明他们并非夸大其词,他们确实掌握了众多人的隐私信息。这一行为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发生的,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事件的严重性。
定位追踪的危险
信息贩子宣称他们能对手机用户实施定位,误差不超过50米。记者收到的小王定位信息显示,这种定位非常准确。若这种定位技术被不法分子滥用,他们便能精确追踪某人的行踪,这对个人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例如可能面临人身安全的威胁。
我们该如何防范
生活中,我们得小心保护个人信息。比如,办业务时,得弄明白信息会用在哪里,能不提供的不给。上网时,别轻易注册来历不明的APP。但光靠我们自己注意够吗?怎么才能从根儿上防止信息泄露?希望大家都来多想想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若这篇文章让你有所触动,别忘了点赞和转发。